|
本世纪70年代,西方各國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利率波动剧烈,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種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
。它的兴起,-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了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我们可以从美國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历史过程略见端倪:1.1982年-1985年作为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自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三年,投资者除改变以往进出股市的传统方式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之外,最重要的运用包括:第一,复合式指数基金(Synthetic Index Fund)诞生,即投资者可以透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國债的方式,达到买进成份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简易效果;第二,运用指数套利(Return Enhancement),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这是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指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较大的现象,对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2.1986年-1989年作为动态交易工具股指期货经过几年的交易后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运作较为正常,逐渐演变为实施动态交易策略得心应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动态套期保值(Dynamic Hedging)技术,实现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即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保护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第二,进行策略性资产分配(Asset Allocation)、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國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尤其是过去10年来,受到资讯与资金快速流动、电脑与通信技术进步的冲击。如何迅速调整资产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國新兴企业和投资基金必须面对的课题,股票指数期货和其他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决这-难题的一条途径。
3.1988年-1990年股票指数期货的停滞期1987年10月19日美國华尔街股市一天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十余载,对为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但连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惟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为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種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跃停盘限制,借以冷却市场發生异常时的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90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4.自1990年至今蓬勃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性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明智、发达國家和部分发展中國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國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種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種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